首页 | 设为首页 | 站点地图 | 帮助 | English  
* 网站公告 *
注册口腔技工招聘求职、发布义齿供求信息,如有不详之处,请与客服人员联系!口腔修复工艺网网内所有信息无须注册均可查看,发布所有信息均为免费!所发布的招聘求职信息将同时可通过发送短信“中国义齿”到12114进行查询。谢谢您对本网的关注与支持!
 时间
用户名: 密码:
 
热门搜索:设备 材料 企业 义齿 学术 工艺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最新图文  

3D数字化导板种植的精度


种植神器---数字化导板的应用。

最新信息  
点击排行  
圆锥形套筒冠义齿的精密制作
作者:越 野 朱文忠 王宝成 张艺权 卢芳丽  时间:2008-04-03 14:19:54  点击:321次

     套筒冠义齿随着临床应用面的扩大,以及从生物力学角度对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临床远期的疗效总结[1]。圆锥形套筒冠被修复学同仁认可为较理想的固位体,该固位体内冠外形为圆锥形,内冠与外冠之间形成嵌合作用,固位力可以调节,采用该固位体的义齿稳固性好,能较好恢复咀嚼效率,现将圆锥形套筒冠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1  模型制作及调整
1.1 在工作模型上做可卸代型:方法同固定修复。
1.2 用气泡水平仪测量与调整:圆锥形套筒冠义齿,一般有多个基牙,有时各基牙有不同的倾斜角度。为了保证多个套筒冠能平行就位,需对工作模型上多个基牙进行调整设计。①将模型放置在模型转接盘上,套上橡胶圈用硬石膏固定。②使用气泡平面仪进行角度记录,将气泡平面仪固定于工作模型上,调节水平的角度直至水平仪中的气泡位于中心圈内。由于观测研磨机处于水平位置,因此待气泡平面仪固定后,模型台可任意转动,气泡仪中气泡始终可回复到所记录的位置。③测量每个牙冠最佳就位道,对每个冠进行角度分析。一般基牙可向内收2~6°,内聚角度越小,固位越好,但相对平行就位困难。所以测量时需根据基牙的固位和就位情况确定合适的自身内聚角度。并且在气泡平面仪和工作模型上作一致的记号,区分每个基牙的记号,以便制作蜡型时不至于混淆。

2  内冠制作
2.1内冠蜡型[2]:根据确定好的每个基牙的内聚角度进行蜡型制作,确保研磨出的蜡型表面平整、光洁。蜡型磨削时,当磨削钻头顺时针旋转时,右手握机头,沿内冠蜡型轴面匀速由右向左移动磨削,以防蜡堵塞钻头,磨削时由一侧轴面角开始到另一轴面角终止,动作要完整,不要间断磨削。动作要轻不能上下抖动,磨削时钻头尖端应离颈缘1mm以上,做出内冠台阶。冠蜡型厚度最薄处为0.5mm。
2.2 在代型上试金属内冠,内冠蜡型完成后按常规方法包埋、铸造,套筒冠最好使用中熔合金,中熔合金不仅收缩小,而且硬度适中便于金属切削,铸造完成后金属内冠经喷砂处理后,置于放大镜下观察,在代型上试戴。
2.3 磨削金属内冠,内冠完全就位后,使用平行转移仪将每个内冠单独的角度转移至磨削座上,将平行转移后的内冠选用符合自身角度的车针进行磨削抛光,这时钻头的磨削方向可改为逆时针旋转,磨削时注意从左向右顺一个方向磨削,磨削时应不断加润滑油,以免损伤钻头和内冠,同时应特别注意不能磨损内冠的金属颈缘环。因车针在这一过程中易磨耗破坏了角度的精度,所以,可随时用可调金刚砂精修恢复车针特定的角度。内冠金属表面必须达到高度抛光效果,以确保外冠组织面平整,使内外冠间产生足够的摩擦力。
3  修复体制作(见图1)
图1  圆锥形套筒冠义齿的组成
A.固位体   a.内冠   a'.外冠   B.人工牙
C.基托  d.大连接体   d'小连接体
3.1 外冠制作:内冠在临床粘固后,用硅橡胶印模材料作口内印模,灌注超硬石膏形成工作模型。再制作可卸式代模,按金属烤瓷基底层要求,雕塑圆锥形固位体外冠蜡型,特别注意唇颊面颈缘的金属保护线的塑形。唇颊面涂挂塑料固位珠。
3.2 连接体制作[1]:外冠蜡型完成后,在蜡型的缺牙侧用蜡做义齿连接装置,要特别注意冠与支架的连接部分,应有足够的强度,连接体的连接强度要求较高,通过由连接体将套筒外冠与支架牢固连接,以承受咬合力,连接体与粘膜之间应有1.5mm的间隙,以便基托的树脂包绕充填,厚度最少2mm,宽在2.5mm以上,长度至少有缺牙区的1/2。以保证与支架部分的焊接面积。
3.3 支架的制作:圆锥形套筒冠外冠部分制作完成后,复制印模来按修复体支架设计,完成网状结构和基托蜡型。
3.4 金属外冠基底层和支架制作的焊接,将完成后的整体蜡型,按常规方法竖铸道、包埋、铸造、打磨和抛光,在模型上试合,待试合合适后,固定支架与外冠基底层,用激光焊接法将二者焊接成整体。
3.5 外冠形态恢复,按烤塑冠的制作步骤,完成唇、颊侧烤塑牙面。
3.6 按常规在缺牙部位排牙,蜡型、装盒,热处理,磨光,完成圆锥形套筒冠义齿的制作[3]。

[参考文献]
[1]徐君伍主编.现代口腔修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7,299.
[2]陈吉华译.部分活动义齿技术[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9.
[3]马轩祥主编.口腔修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9.

        来源:牙易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口腔修复工艺网 www.sinodental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2427号-1
敬告: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