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为首页 | 站点地图 | 帮助 | English  
* 网站公告 *
注册口腔技工招聘求职、发布义齿供求信息,如有不详之处,请与客服人员联系!口腔修复工艺网网内所有信息无须注册均可查看,发布所有信息均为免费!所发布的招聘求职信息将同时可通过发送短信“中国义齿”到12114进行查询。谢谢您对本网的关注与支持!
 时间
用户名: 密码:
 
热门搜索:设备 材料 企业 义齿 学术 工艺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最新图文  

3D数字化导板种植的精度


种植神器---数字化导板的应用。

最新信息  
点击排行  
老年人下颌及髋部骨密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不详  时间:2008-10-13 14:24:56  点击:376次

  【摘要】 目的 观察有牙颌与无牙颌老年人下颌骨及髋部骨骨密度有无差别,探讨影响牙槽骨骨吸收及无牙颌发生的全身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全部研究对象的右侧髋部骨密度及左侧下颌角骨密度。结果 无牙颌与有牙颌老年人相比,前者下颌角骨密度较低(P<0.001);髋部(股骨颈、大粗隆、Ward三角区)骨密度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 髋部或全身骨密度减低、下颌骨骨密度减低是导致牙齿缺失及无牙颌的因素之一。

  无牙颌所致的咀嚼功能降低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牙齿缺失的过程也是牙槽骨丧失的过程,因此,无牙颌的发生及发展也是一种口腔骨丢失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全身系统性骨丢失如骨质疏松症也好发于老年人,又都有骨的吸收及骨量的减少,因此,二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对无牙颌的发生与全身的骨质疏松是否相关,即全身的骨代谢因素是否影响牙齿缺失及无牙颌的发生[1],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牙齿丢失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骨质疏松症可能增加无牙颌的发病率[2],这提示无牙颌的形成可能有全身系统性骨丢失的危险因素存在。但牙齿缺失与无牙颌发生到底是由独立的口腔疾病造成,还是全身因素在口腔局部的表现,抑或全身因素仅是它发生的危险因素,至今尚无定论。我们采用目前最灵敏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测量下颌角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旨在观察有牙颌与无牙颌老年人下颌骨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有无差别,探讨影响无牙颌发生及形成的全身危险因素。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在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门诊随机选择绝经期后1年以上的无牙颌女性20例,年龄59~73岁,平均63.0岁,绝经年限1~20年,平均14.5年;另选择60岁以上的男性无牙颌患者20例,年龄61~78岁,平均68.0岁;要求所有无牙颌患者无糖尿病、肝肾疾病等影响骨代谢的系统性疾病,缺牙原因主要为牙周病所致。另选择男女有牙颌对照者(要求全口缺牙数目小于3个,且余牙无明显松动)各15名。女性年龄58~74岁,平均61.8岁,绝经年限1~21年,平均12.5年;男性年龄61~75岁,平均67.8岁;要求其平均年龄、绝经年龄及全身条件等均与同性别无牙颌患者相匹配。

  2.测量方法:①右侧髋部骨密度测量: 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生产的XR-2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测量右侧髋部骨密度,结果判定以面密度(g/ cm2)为依据,分别测定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三角区的骨密度,三区骨密度测定值的变异系数(CV值)分别为2.5%、2.0%及4.5%。②下颌角骨密度测量:采用DXA,按照下颌骨侧位投照方法,受测者左侧位卧于扫描台上,根据颌弓宽度,头部垫一角度为23°~25°的楔形物体,颏部略前伸,下颌骨保持息止颌位,使左侧下颌骨下缘与扫描台短边平行,左右侧下颌骨升支在垂直方向上的影像不重叠,测量左侧下颌角骨密度。范围:长1.05 cm,宽1.05 cm,结果判定以面密度(g/ cm2)为依据,测定值的变异系数为1.9%。

  结果

  1.老年无牙颌男性与有牙颌男性相比,当平均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 )时,老年无牙颌男性的下颌角骨密度较有牙颌男性平均低28.2%,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001);股骨颈骨密度平均低16.3%,差异有显著性(P< 0.01);大粗隆骨密度平均低14.2%,差异有显著性(P<0.01); Ward三角骨密度平均低19.9%,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 老年有牙颌无牙颌男性下颌角及髋部骨密度的比较(±s)

组别 平均年龄(岁) 下颌角骨密度

  (g/cm2)

髋部骨密度(g/ cm2)
股骨颈 大粗隆 Ward三角
有牙颌 67.8±6.0 0.902±0.184 0.865±0.166 0.782±0.097 0.740±0.181
无牙颌 68.0±7.7 0.648±0.127 0.724±0.111 0.671±0.103 0.593±0.129

  2. 绝经后无牙颌妇女与有牙颌妇女相比,在平均年龄、绝经年限无明显差别(P>0.05)时,无牙颌妇女的下颌角骨密度有牙颌妇女平均低25.2%,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股骨颈骨密度平均低6.5%,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大粗隆骨密度平均低9.8%,差异有显著性(P<0.05); ward三角骨密度平均低12.0%,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2。

表2  绝经后有牙颌无牙颌妇女下颌角及髋部骨密度的比较

组别 平均年龄(岁) 绝经年限

  (年)

下颌角骨密度

  (g/ cm2)

髋部骨密度(g/cm2)
股骨颈 大粗隆 Ward三角
有牙颌 61.8±4.5 12.5±5.9 0.808±0.182 0.705±0.073 0.604±0.058 0.582±0.091
无牙颌 63.0±6.8 14.5±7.5 0.604±0.111 0.659±0.106 0.545±0.097 0.512±0.103

  讨论

  近年来,已有学者发现发生无牙颌等口腔骨丢失过程与全身系统性骨丢失可能存在相关性。有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妇女全身骨量、下颌骨骨量与下颌余牙数目呈显著相关,骨质疏松患者的牙齿丢失率高于骨质正常组[2 ,3],严重骨质疏松症女性的无牙颌发病率远高于对照组。Daniell[4]发现骨质疏松症患者配戴义齿的机率是无骨质疏松者的3倍。Taguchi等[5]则发现现存牙数与胸椎压缩性骨折的发生明显相关。还有学者发现防治骨质疏松的雌激素替代治疗法(ERT) 可使丢失牙齿的危险性减少24%~36%[6,7]。这些均间接说明了牙齿缺失与骨质疏松症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上述研究多为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尚缺乏足够的客观依据。

  本研究发现,无牙颌患者下颌角骨密度明显降低(P<0.001)、髋部 (股骨颈、大粗隆、Ward三角区 ) 骨密度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说明在下颌骨、髋部骨密度较低的全身及局部背景下,患者牙齿缺失率高,易形成无牙颌。这与盛康及袁绍芸[8]所发现的更年期有牙颌妇女比无牙颌妇女具有较高的桡骨骨密度相似,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上述研究者的发现。由于髋部骨密度变化在预测老年人全身骨密度及诊断骨质疏松症方面强于椎骨等[9],故将其作为测量点可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史凤芹等[10]发现牙周炎患者与牙周正常者间腰椎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但他们未对研究组组间年龄进行严格控制,而骨密度变化与患者年龄及绝经年限密切相关,故不能就此推测牙齿缺失与全身骨密度不相关。本研究在对比两组间骨密度时对男女受试者的年龄或绝经年限均进行了控制,要求平均年龄及绝经年限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虽然无牙颌妇女比对照组平均绝经期长2年,但由于大多数研究对象绝经年限均大于5年(绝经后5年内被认为是快速骨丢失期,以后是骨丢失稳定期[9]),故两组间绝经年限的微小差别不会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不同性别在骨丢失过程及表现上略有差异,故将他们分开进行研究可使结果更具客观性。

  本研究还发现无牙颌患者髋部骨密度与下颌骨骨密度均表现出较低的水平,而在有牙颌者二者均表现出较高的水平,说明髋部和下颌骨骨密度变化趋于一致。由于髋部骨密度在诊断骨质疏松症时代表全身骨密度的变化,因此当患有骨质疏松症而使全身骨密度减低时,下颌骨也会发生骨密度减低,说明下颌骨骨密度变化可能反映全身的骨密度变化。本研究还发现无牙颌患者下颌角骨密度减低的幅度比髋部明显偏大,这可能是由于无牙颌造成咀嚼功能低下或颌骨应力环境减低而使颌骨骨密度发生的进一步减低所致,但需进一步证实。

  虽然DXA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且灵敏度较高的全身骨密度测量方法之一,但将其用于颌骨测量在国内外尚属极少数。 由于下颌角的骨质厚度不受牙齿缺失及拔牙后剩余牙槽嵴吸收的影响,也不受牙周炎症等局部生化因素的影响,与牙槽骨相比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和代表下颌骨的骨密度,因此,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说明,牙齿缺失虽然主要是由牙周炎及龋齿等局部因素造成,但当骨质疏松引起全身骨密度减低时,颌骨骨密度也同时减低,这可使患者发生牙齿缺失及无牙颌的危险性增加,故骨质疏松的全身背景不容忽视。反之,当老年形成无牙颌或牙齿缺失较多时,应提醒患者注意全身的骨质情况,检查全身骨密度,尽早防治骨质疏松及减缓口腔骨丢失。

      来源:互联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口腔修复工艺网 www.sinodental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11012427号-1
敬告: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请速与我们联系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