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牙根纵裂是指发生于牙根的,从根管延伸到牙周膜的纵向折裂,是一种病因复杂的非龋性牙体病。牙根纵裂主要发生于经过根管治疗后的无髓牙,近年来随着牙髓治疗学和牙齿保存、修复技术的发展。无髓牙牙根纵裂的发生亦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无髓牙的牙根纵裂症状的不典型性,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而且预后不佳,已成为困扰牙髓科及修复科医师的难题。作者根据近年来发现的一些病例,观察其治疗过程,分析发生的因素,提出诊断的方法,并提供一些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一、病因 (一)合创伤与牙周支持组织丧失:合创伤与牙根纵裂有直接关系。合创伤使牙根部受力点发生改变。尤侧向咬合时,产生扭力,使应力过于集中在某些部位,另外,咬合创伤会造成牙槽嵴吸收或本身有牙周炎致牙周支持组织丧失,牙槽嵴高度降低,都会使根管壁的应力增高,如果个别牙的根管壁长期处于高应力状态,势必对牙体组织产生损害,从而引起牙根纵裂。
(二)牙体组织结构发育缺陷: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纵裂牙的牙本质小管数目明显减少,有些区域小管有断裂、扩张,弯曲等变化,有些区域出现裂纹和裂隙,小管方向紊乱,这些结构上的缺陷,可使患牙对咬合的承受能力下降,尤其出现创伤合力时,可使结构缺陷部位发生折裂。
(三)冷牙胶侧压充填:侧方加压充填,尤其是冷牙胶侧压充填,由于加压时管腔内已有部分充填物(牙胶尖),而冷牙胶尖又缺乏一定的流动性,术者为使之充填密合,往往可能会用较大压力。若使用的侧压充填器锥度过大或弹性欠佳,都有可能导致根管内应力过高,造成根管变形,从而留下牙根纵裂的隐患。
(四)桩或桩核修复:桩的长度、形态和直径与牙根纵裂有直接关系。根管内的应力与桩钉的长度呈反比例关系而与桩的直径呈正比例关系。同时,桩道预备过多会丧失过多的牙体组织,进一步削弱牙的抗折能力。
(五)年龄因素: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可能与牙髓发生退行性变,牙体组织失水变脆有关,另外,中老年人多伴有牙周支持组织的丧失,也是易发生牙根纵裂的原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无髓牙牙根纵裂呈多样性和不典型性。早期可无明显症状,有的仅有咬合不适或乏力,随着病程延长,牙槽骨的破坏,表现为牙龈的反复肿胀,类似牙周脓肿的症状,临床检查时在牙根的纵裂侧可以探到深而窄的牙周袋,多根牙也可能发生于根分叉处。
X线检查早期仅表现为牙槽骨的吸收,类似于咬合创伤或慢性根尖周炎的表现,晚期由子裂隙侧壁牙本质的吸收,折裂片移位,管腔增宽,与根管内充填物之间出现透射区,根充不密合,甚至充填物会移位或被吸收。翻瓣检查目前认为是最可靠的方法,一般根面上有“V”型或呈窗形的骨吸收,去除炎性肉牙组织后常可见根面折裂线,染色有助于诊断。
当纵裂累及牙根的中上部分时,根管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纵裂线,染色剂可以使纵裂线深染,有利于观察。
三。防治:以预防为主 (一)去除咬合创伤,减轻咬合压力,合理设计修复体。 (二)避免过大的根管充填压力和过度的根管预备。 (三)选择合适的桩钉。 (四)多根牙发生纵裂可考虑到截根或牙半切除术,单根牙则需拔除。
来源: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