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分析是一个细致而且耗时的步骤。应该在能够校正色彩的比色灯或者更理想的自然光线下完成 ——口腔美学大师SAtephen J.Chu
 通过上一段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想比出正确的色彩必须,懂得色彩的原理及光的原理。 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光主要来源于太阳,而只要有光才会有色彩,这是因为光由不同的波长所构成。比如太阳光的波长范围在290nm~1700nm之间,290nm以下的波长被大气层中的臭氧所吸收,而1700nm以上的波长则被大气层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所吸收。对与人来讲,只能看到波长在360nm~780nm间的波长,这就是赤、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当阳光透过三棱镜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其中,红色的波最长,在640~780nm之间;而紫色的最短,在470~360nm之间。

人类眼睛的视网膜内分布着两种细胞,杆状细胞和椎状细胞,这些细胞对光线作出反应,便形成色彩的知觉。椎状细胞对光量的反应不是一样的。当一束光线射到眼睛网膜上,椎状细胞灵敏度最大的值分别位于波长为红色、绿色及蓝色的三个区域。即是说,眼睛只需以不同强度和比例的红绿蓝三色组合起来,便能产生任何色彩的知觉,因而红绿蓝可说是人眼的三基色。利用三基色色光的相加叠合,我们基本上能够模拟自然界中出现的各种色彩,这就是光学三色原理。

颜色本身具有吸收光颜色波长和反射颜色波长的特性。 如:黑色会吸收所有颜色的波长,白色会反射所有颜色的波长,红色会吸收其他颜色,反射红色本身的波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级和次级两种色列。 初级色其结构与减色的三原色非常的相似,分别是红、黄、蓝。与减色三原色一样,当RGB光波其中之一被吸收时即被观察到:绿色被吸收观察到红色,蓝色被吸收观察到黄色,红色被吸收观察到蓝色。

次级色是由两种处级色所组成。 红加黄会出现橙色,黄加蓝会出现绿色,蓝加红会出现紫色。
色彩的互补性起到了决定修复体能否恢复自然牙外观的关键。补色是因为颜色的互补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很好的色彩效果。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经常在广告画面、时装设计中出现。补色特性一般是将两种互补色等量混合,而形成灰色调。即吸收和反射/透射同等数量的各种光波。
比如这张图,实心的物体给人以表现空间的膨胀感,这是因为波长长的暖色光与光度强的色彩对眼睛成象的作用较强,视网膜会接收这类色光产生的扩散。相反,色彩波长短的冷色光或光度弱的色光清晰,对比之下有收缩感。如下图:同样大小的两个红色圆形,通过降低(灰度的补色)其中一个边缘处的色彩浓度达到收缩的效果。


之所以在比色前讲一些色彩知识,是因为比色中只确定一种基色并不足以获得美观,同时改变色彩的搭配,这时我们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效果,红色出现后退,绿色则变为前进,而这实际是暖色、中性色及冷色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别。
这也就是说物体的色温。色温是指色彩吸收光的温度。色温高是显示的冷色调,而色温低体现的才是暖色调。 5000Kelvin(开尔文)以下只能算得上是中间色温,有稳重和温暖的感觉。而对于色彩的标准色温是5500~6000Kelvin,才会体现出色彩的真实感。也就是晴朗无云的天气时,上午10点~下午2点阳光非直射进入室内时。
一天当中阳光的光色亦随时间变化:日出后40分钟光色较黄,色温3,000K;正午阳光雪白,上升至4,800-5,800K,阴天正午时分则约6,500K;日落前光色偏红色温又降至2,200K。因相关色温度事实上是以黑体辐射接近光源光色
来源:口腔修复网 |